《今日镇海》 2013年5月17日 第06版 今日关注
记者 陈饰 郑丹延 文/摄 通讯员 曾蔚
今年4月,《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被妻子在微博上曝光有心理疾病。一时间,这一名词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日前,本报记者在人群中随机提问:精神疾病离我们有多远?
“身边就有,网上推出的系列测试如强迫症、恐惧症、密集症就是。”镇海一家事业单位员工胡文说。
“精神疾病,只有很严重的才算吧。离我们很远的。”骆驼街道南一社区居民卢先生说。
“这个话题我不想谈论。”个私企业员工小贺回答。
……
宁波市康宁医院副院长吴向平的看法是,精神疾病包含心理疾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它离我们很近。
诸如忧郁症、孤独症、恐惧症、幽闭症……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有一颗不安的心,一个忧郁的故事,一段辛酸的人生。
(本文提到的所有患者均为化名)
精神疾病的范围和定义
按目前诊断标准,精神类疾病大致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精神障碍,功能性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其中,大脑由于实质上感染或损伤而出现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老年痴呆症和因脑血管疾病(中风脑梗阻等)、脑炎、脑外伤等导致的精神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车祸等外伤情况导致颅脑损伤而出现的精神障碍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吴向平告诉记者,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的精神障碍,其诱因包括服用毒品、烟酒等兴奋类物质,症状相对来得快、猛烈,患者戒断反应明显,服用、停用兴奋类物质后均会出现精神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又可分为重性功能性精神障碍和轻性功能性精神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如忧郁症等最为普遍。患者神经系统、情感意识活动功能不协调,具体发病原因不明。一般可通过脑电图、CT等检查脑部是否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来区分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该种精神障碍常见于青年人群,20—3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进入30—40岁年龄段后,发病风险、比例逐年下降,50—60岁发病则需考虑是否为器质性精神障碍。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发病诱因增多,抑郁症等患者人数越来越多,比如在失恋、高强度工作、亲人去世等情况下,有人容易诱发精神障碍。相对于较低文化层次人群的经济压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面临更多无形的软压力。”吴向平分析。
通常人们所提及的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均属于神经症精神疾病类,即轻性功能性精神障碍,其中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惧症均属于焦虑范畴。治疗颇费时间,患者有较明显的心理特质,性格特点突出,有些人特别容易烦躁,或者惊恐不安,自身的焦虑特质表现明显。
“按精神科分类归纳,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属于精神疾病范畴,这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你说一个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其实就是得了广义上的精神疾病,不仅是患者本人,旁人估计也理解不了。”吴向平解释,包括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在内的不少患者认为,自己不过是做几件事而已,怎么就扯上精神病了呢?
一般情况下,18岁成年后,人格已经成型,并开始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交、生活等。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可通过心理医生适当优化性格,但很难改变性格。“对此类人群来说,心理疏导更为重要,目的是减少摩擦,使之与社会相处融洽。”
阳性、阴性案例分析
精神分裂症可以表现为两种症状:阳性和阴性。
其中,阳性是指外在表现明显,一般病人出现急躁、大吵大闹和剧烈肢体动作等。阴性则比较安静,不吵不闹,但心理衰退期比较明显,出现生活不能自理,与外界交流逐渐隔绝等症状。
宁波康宁医院医生择取两个收治病例讲述。据悉,这两个病例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阳性患者——赵小云
漂亮的音乐教师小云,工作努力。10年前首次患病,当时23岁,刚失恋。表现为思维混乱,出现幻觉和妄想。她总是凭空听到讲话声,同时感觉别人都对她“有意思”。后来发展到行为怪异,喜欢往外跑,谁阻止就打谁。工作中断,无法独自在家。
住院收治,确诊精神分裂。经治疗,病情缓解,出院两三个月便上班了。但出院后需要持续服药,小云不喜欢依赖药物,且吃药有副作用反应,不久自主停药,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半年后又出现幻觉,凭空听到有人说话,且注意力不集中,说话莫名其妙,但没及时就医。不久,发病症状完全显现出来,4年内类似情况出现5次。
主诊医生分析其整个病史、想法和工作情况,同时帮助她本人面对现实,预计后果,重新开始治疗。
这一过程很艰苦,小云吃药后身体发胖、反应迟钝、思维迟滞。一段时间后剂量减少,治疗3个多月后,医生指导她出院后参加锻炼。小云意志坚强,坚持到健身房锻炼。门诊治疗半年后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献爱心,做义务演奏。
随着精神状态好转,小云越来越活跃自信。而且义务演奏增多,她也得到了工作机会,有了收入。同时坚持复诊,坚持和医生交流生活状态。
10年来,小云的病情未复发,成为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的正面教材。
阴性患者——顾小力
小力是一名年轻男性,首次发病在18岁,高中毕业前后。
未毕业前,小力出现早期发病症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说话、与同学交流少,成绩下降。同时整天不出门,吃饭没规律,个人卫生差。到了夏天,小力两三天不洗澡,父母怎么督促都没办法。毕业后,小力一直无所事事,和父母交流没感觉,与外界交流隔绝。
这种情况持续半年以上,父母以为孩子是成绩不好,心情失落,没有加以重视。过年后,一名医生朋友来家里串门的时候感觉没这么简单,判断小力存在心理问题。父母陪伴他看了中医,吃中药无果。
此时病症明显,到精神科门诊就医时,小力蓬头垢面,前言不搭后语,整个人状态极其糟糕。医生诊断,小力属于典型阴性疾病,不吵不闹,不吃不喝。
医生的治疗先是使用抗精神药物,症状缓解缓慢。住院4月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50—60%,基本能正常生活。
小力此时面对的主要是心理衰退问题。他发病后交际、工作、自我生活能力都受影响,且没有工作经验,等于与社会隔绝了。
每隔三五年,小力的精神状况便出现一次明显衰退。无论是跟人交流、做判断、处事、情感等,都受到明显限制。此时,医生给予的诊治方法是做精神康复治疗,多做心理交流。同时训练其保持一定的生活能力,让父母卸下包袱。
慢慢地,小力生活正常了。
普通人怎么看待精神疾病
“请问康宁医院在路的右边吗?”
“康宁医院?”被询问者上下打量着记者,看了很久,才从嘴唇里轻飘飘地吐出来几个字:“那边往前。”
目前,除去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外,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依然不算高。“很多时候,基于对精神类疾病的不够了解和对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慌,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歧视更牵连到精神专科医院、精神专科医务工作人员等。乃至出现看到精神疾病患者,犹如看到杀人放火一样的情况。”康宁医院工作人员李湘兰有些无奈,“譬如心理感冒,每个人都有患感冒的可能性。出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在病患初期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较好调试,负面状况不断累积最终导致病情爆发。”
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李湘兰始终认为,及时发现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加上家人朋友的关心支持,进行一定药物辅助和康复调节的患者才可能回归社会。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相关宣传的不断加强,拨打心理求助热线、上医院查看普通心理疾病的人随之增多,社会观念较几年前也更为开放。以抑郁症为例,宁波市通过多年的抑郁症筛查日活动开展,经过在多个试点社区进行调研、知识普及等,抑郁症的知晓率从2009年的42.6%提升至77.4%,社会认知度、接受能力增强,对抑郁症的歧视大为减少。
精神疾病离普通人有多远?“生活工作中的诱因对我们影响有多大、离大家有多远,精神疾病离我们就有多远。”吴向平总结说。
按现阶段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统计,我国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稳定在5.6‰左右。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小区有住户1000人,那么按普通状况测算,就有5.6人会出现相对严重的精神疾病。倘若加上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患者人数,则该小区内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更高。
多年来,吴向平等人辗转镇海、江东、江北、海曙、宁海、象山等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结果看,宁波大市范围内精神疾病的筛查比例较稳定,为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点几不等。“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出现精神异常的可能性,但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病因、病情等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判断
采访之前,记者征集了几个生活实例,请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不过,在进行判断时,精神科医生告诉我们,依靠单纯转述病症做判断,只能作为专科医生的初步判断。具体病症,必须要通过面对面的诊断,才能下定论。
1.失恋女性,在公共场合打开钱包撒钱,谁劝也不听,同时狂笑。
初诊:这是一种情绪发泄。当事人无法接受失败挫折,需要接受心理辅导。不过一旦影响公共秩序,会被公安部门送到精神病医院。
2.奶奶退休后变得狂躁,把自己关了半年,不愿走出家门。
初诊:奶奶不适应退休后的失落感,属于一种退休综合征。一两天带着情绪没关系,如果半年以上没有改变,且无医生干预,可能属于忧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
3.小姑娘高考失利,紧锁房门7个月,母亲送饭给她吃,无法见面。
初诊:当事人最开始出现的是一种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她想做的事没有做成,产生失落感,包含自卑,自责,没有面子等情绪。同样的,存在7个月以上表示问题很严重了,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持续时间长且生活无法自理的,应该考虑精神疾病。
4.男性工作狂,对自己要求严苛,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与他人合作,总对别人的工作感到不满意,要求别人必须按照他的标准来做事。
初诊:多数成功人士身上都有轻微工作狂现象。这类人一般自我感觉好,对别人要求高。不过,事事要求完美过度,出现狂躁或轻狂躁现象,应考虑有偏执型人格,也可能存在强迫症症状,但概率极小。
5.漂亮女性,觉得身边每一个男人都爱她,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误会是在传情达意,陷入烦恼。
初诊:当事人过于敏感,对形象、言行没有一个客观分析,超出了正常想法。这类疾病可能属于钟情妄想症。医生首先考虑她有精神障碍,且是重性的。
如何防治
好比汽车不保养会出故障,人的身体不锻炼不保养会患病,心理问题不调整便会失控。
心理保健对于防治精神疾病至关重要。春季是防治精神疾病的关键时期。民间有俗语:“菜花黄,疯子狂。”当气候变暖,人体从冬到春,难以适应。身体疲倦而懒洋洋,成为重病诱发因素。所以,患病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暖保健,减少复发。普通人群和压力偏大的人群,要重视睡眠和生活压力调适,注意心理状态。
一个人能力有限,有些心理压力来自外界,包括社会上的、经济上的、婚姻上的等,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社会帮助解决。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对来说,文化层次高的人群更善于求助,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容易把问题压抑下来。如果压力大而不能缓解,又不能面对,精神便会崩溃。
个人应学会积极主动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丰富的文体娱乐等。同时,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增强个人应变能力,提高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
此外,精神疾病的康复与家庭、社会的支持息息相关。作为家人,一定要彼此关怀,相互照顾,细心观察家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早期症状,给予适当帮助。
医疗机构方面,要在社区开展防治工作,尽早发现病人;同时注重在基层宣传保健知识、防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