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
1、湿痰,寒痰证: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痰湿壅滞,二陈汤;痰湿上犯,半夏白术天麻汤。
2、呕吐:本品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痰饮胃寒,小半夏汤;胃气虚弱,大半夏汤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痰热阻滞,半夏泻心汤;痰热结胸,小陷胸汤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止痛。
临床应用
1、治痰湿壅滞之咳喘声重,痰白质稀者,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2、治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
3、治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4、治胃热呕吐,配黄连。
5、治胃阴虚呕吐,配石斛、麦冬。
6、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7、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治痰热结胸,配瓜蒌与黄连,如小陷胸汤(《伤寒论》)。
9、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10、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中药配伍禁忌:
反乌头;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朱砂、海藻、饴糖。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阿托品等M胆碱受体阻滞药联用,容易加重副作用。
(2)与镇静药联用时注意用量不可过大,容易加重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3、注意事项:
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
半夏泡酒方
1.半夏人参酒
配方:半夏30克 黄芪30克 干姜20克 人参20克 炙甘草20克 黄连6克 大枣10克 白酒750毫升
制法:将上药捣碎装入布包,放入容器后加入白酒浸泡5天,然后加入冷开水500克和匀即可。
功效:治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梗,呕恶上逆,肠鸣下胜,不思饮食,体倦乏力。
用法:每日两次 每次10-20毫升
2.苍术红花酒
配方:苍术50g,红花、川芎、陈皮、茯苓、半夏各30g,莪术、厚朴、枳实各20g,白酒2000ml。
制法:将上药切碎,装入纱布袋,与白酒同置于容器中,密封浸泡10日以上,即可饮用。
功用:化痰降湿,活血消癥。
主治:子宫肌瘤(痰湿瘀结)。症见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等。
附记:引自《中华养生药酒600款》。屡用有效。
3.五华跌打药酒.
配方: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生川乌各250g,五加皮、川芎各120g,杨梅树皮、三桠苦、毛冬青、蘖葱根、土大黄各500g,白酒15L。
制法:将诸药捣碎放人干净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以上即成。
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肿痛,无名肿毒,也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
用法外用:用药酒湿敷或外擦患处,每日涂擦3-5次。
附记:引自《民间百病良方》。只供外用,切忌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