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科——黄安娜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应顺应“秋冬养阴”。符合节气特点,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这里我们来介绍菊花,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价值。
菊花,中药名。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
菊花: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辩》)。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熄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如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常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
本品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可治疗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1. 治病功效
1、治风热头痛
取菊花、川芎、石膏各三钱,研末,每次服用一钱半,用茶调下。
2、治膝关节肿大头痛
用菊花、陈艾作护膝,长期使用则自愈。
3、治肿恶疮垂死之症
菊花一把,捣汁一升,入口中即活。这是神验方。
4、治妇女阴肿
取适量甘菊苗,捣烂后熬汤,先熏后洗。
5、治饮酒过量,大醉不醒
将九月九采的真菊研末,饮服一匙。
6、治痘疮入目生翳
取等份菊花、绿豆皮、谷精草,捣末,每次取以前,用干柿饼一个,淘粟米水一盏,一起煮,煮干吼吃柿饼,每天三次。
7、治风眩
菊花、茯苓、巨胜,三者制成蜜丸服用。
2. 食疗方
银花白菊饮
材料:金银花10克,白菊花15克,冰糖适量
做法:金银花、白菊花冲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大火煮沸,放冰糖,小火熬到冰糖溶化即可。
功效:祛风清肺,清肝明目,解表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