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3%的老人患重度抑郁症
阅读:
时间:2012-10-12
发布:康宁医院
现代金报 2012年10月10日 A04 特别关注
老伴儿刚去世 70岁陈阿姨想跟着一块儿去 不想住养老院 86岁程师傅喝农药差点没命
宁波3%的老人患重度抑郁症
金报快评:家庭、社区、政府应携手织起帮扶大网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口号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前不久,宁波市康宁医院调查2834位老年人,其中185位老年人有抑郁症,抑郁率6.5%,重度抑郁症达3%。据世卫组织的一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0%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症。丧偶、痛失子女等负性事件是老年人抑郁症的罪魁祸首。
□通讯员曾蔚记者贺艳
[ 案例 ]
老伴儿刚离世,陈阿姨想跟着一起去
陈阿姨今年70岁,今年5月,老伴患癌症离世。她一下子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子女一开始觉得这是人之常情,后来发现妈妈的情绪越来越糟糕,话也越来越少,最后发展到不出门,不吃饭。子女把她送进医院,才知道陈阿姨患上了“抑郁症”。经过医生的治疗,陈阿姨才说了心里话:“一个人活着没意思,不如跟老公一起去了。”
心理医生:康宁医院调查发现,丧偶老人孤独感是有偶老人的3倍,占28.2%。孤独感使老年抑郁率升高。可以说,晚年失去老伴的锥心之痛和孤独感,是老年抑郁症一条重要导火索。丧偶后出现陈阿姨这样严重病情的,要及时送医治疗,出院后子女要多陪伴关爱老人,通过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远离孤独感和抑郁症。
不想住养老院,程师傅喝农药自杀
程师傅86岁,一双儿女小有成就,和亲戚朋友说起来,程师傅也特有面子。可是子女每天忙工作,一个月难得陪他出去玩一趟,这让程师傅很不满。
今年2月份,程师傅独自在家,爬楼梯时不小心左腿摔骨折了,儿女只能请保姆代为照顾。4个月后,程师傅的腿伤养得差不多了,子女帮他联系了一家养老院。得知要住养老院,程师傅闷闷不乐,9月份的一天,程师傅喝农药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心理医生:在程师傅的传统观念里,住养老院是挺不光彩的一件事,他觉得没儿没女的老人才住养老院。虽然程师傅的儿女出于安全考虑才安排他进养老院,但是在处理时缺少了些方法和技巧,征求老人的意见、带他前去参观、慢慢适应群居生活,给老人一个心理缓冲期,或许这样的极端事件就可以避免。
[ 数据 ]
3%的宁波老人患重度抑郁,丧偶是主因
前不久,宁波市康宁医院调查了2834位老年人,将近3%的老年人患有重度抑郁,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
专治老年病的科主任郑成应介绍说,抑郁是病理原因复杂,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食欲不振、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
“老年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丧偶、痛失子女、退休、健康恶化等负性生活事件不断出现,给老年人造成严重心理丧失感,如果得不到疏导,缺乏有效的心理调节,抑郁情绪将会产生。”
康宁医院调查显示,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生理功能、经济收入、体育锻炼、合并慢性病等是引发老年人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 预防 ]
家人社会多关爱,让老人走出“精神困境”
抑郁症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首要因素。如何预防、减缓老年人抑郁的发生?
郑成应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老年人独居。
其次,当老年人遭遇丧偶、痛失子女等不幸后,家人及朋友一定要陪伴身边,并且及时开导,尤其是要给予出现抑郁症状的老年人更多的安慰、劝解、疏导和鼓励,帮助他们解除精神压力负担。
另外,老年人在退休后,经济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生活范围缩小,这时候,家庭的支持对他们尤为重要。
同时,要培养老年人乐观畅达的性格,注意体育锻炼,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培养老人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整个社会来说,要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特困老人的基本生活,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努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减少其后顾之忧,从而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
■金报快评
携手织起一张帮扶大网
康宁医院调查了将近3000位老年人,发现将近3%的老年人有重度抑郁,我不觉得吃惊。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断裂”和“失衡”现象,年轻人中都有不少抑郁症患者,何况更需要关怀的老年人。而且,近3%的数据,按全国水平来看,我认为是相对偏低的,宁波市居家养老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
只是,社会变化太快,老年人前几十年的生活环境相对固定,生活、工作都在熟人圈子里,后来随着子女成家立业独立出去,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后搬迁居所成为常态,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一些老年人就渐渐不适应了。稍遇生活挫折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就转为重度抑郁。
实际上,只要稍加留心小区里的老年人,就会发现他们分为两类,一类老年人喜欢扎堆聊家常,打打麻将、下下棋,或者在小区花园含饴弄孙,这些老人生活平顺,得抑郁症几率很小;还有一类老人,他们不合群,往往默默坐在某个角落或者窝在家里,仿佛身边的一切和自己无关,他们更容易抑郁,也更需要关怀。
老年人中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有个固定的自我认知模式,即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未来是无希望的,尤其是那些遭遇家庭变故、生活陷入贫困、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
我以为,单方面的强调关爱他们,难以取得实效。既然产生抑郁症的社会因素存在,那就需要从“社会”这个角度开出药方。这就需要家庭、社区、政府部门携起手来,织起一张帮扶患抑郁症老年人的大网。其中,政府部门要起主导作用,要在出台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社区是关键环节,应努力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这些老人融入邻里生活;家庭是“主战场”,子女、亲属要多关怀老人,仅仅常回家看看是不够的,最好多带老人出门走走。若想驱除他们内心的阴霾,就必须给他们的心灵吹入新风,植入积极向上、夕阳无限好的生活态度。
(贡万军)
■延伸阅读
老人常见精神疾病还有哪些?
●神经衰弱
老年人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绪性疲劳,失眠、头痛、心悸等,病程可达数十年,症状可有间歇,病情容易反复。
据统计,一般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在7~9小时之间,而老年人睡眠时间多在5~7小时之间,并常常有睡眠浅、早醒、多梦的现象。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神经衰弱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不仅会导致老年人睡眠不足、精神不振,还会加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负担,引发更为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老年痴呆症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碍,其中1/2可发生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和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减退,比如记忆力减退、语言功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推理判断思维减退等。
老年痴呆的病因虽然未完全明确,但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等,对导致或诱发痴呆形成及病情加重都有影响,因此要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相关新闻
六成网民自认为“孝敬父母不够”
新华社10月9日专电(记者何丰伦)目前,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
记者通过QQ、MSN等方式对30至45岁之间的230多位网民“孝敬父母”进行调查时,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
不过,在如何发现父母是否有“老年精神病”的答案中,超过70%以上的网民回答“知道老年痴呆症,但不知道如何判断”,至于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病,则绝大部分网民不知道。
心理专家表示,因为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时间较少,往往将父母表现出的性格变化简单归结为“更年期”。